改革开放40年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第十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坛暨中国马克思主义论坛发言摘登

  (来源:光明日报)为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马克思主义学院、培训部和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基金会共同主办的第十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坛暨中国马克思主义论坛2018(秋季),日前在北京举行,论坛主题为“改革开放40年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农业农村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韩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成员、副主任王一鸣,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院务委员冯俊,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副院长高培勇,原中央党校副校长李君如作主题演讲。今天,我们特摘登部分专家的发言,以飨读者。

  

破除城乡二元结构 走城乡融合发展道路

作者:韩俊

  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如何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成败。40年前,我们通过农村改革拉开了改革开放大幕,我国城乡格局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为我国经济实现持续快速增长和城乡居民生活持续改善作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同时也要看到,在许多领域城乡二元结构问题还较为突出,城乡发展差距仍然较大,特别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加快建立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尤为迫切。40年后的今天,我们应该通过振兴乡村,开启城乡融合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向改革要动力,加快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笔者认为,当前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要重点抓好以下4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树立正确的城乡融合发展观,破除城市中心主义的错误认识。只顾城市,不顾乡村,会造成农村衰败,最终会拖了现代化建设的“后腿”。所以,要树立城乡融合发展理念,坚持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一体设计、一并推进,通过建立城乡融合的体制机制,加快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逐步实现城乡居民基本权益平等化、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居民收入均衡化、城乡要素配置合理化,以及城乡产业发展融合化。

  二是要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更加均衡合理配置。现阶段,城乡差距大最直观的依然是基础设施差距大,城乡发展不平衡最突出的依然是公共服务不平衡。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这个总方针,把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的重点放在乡村,统筹公共资源在城乡间的均衡配置,建立全民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均等服务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更多普照广大农村老百姓,让他们共享改革开放发展的伟大成果,让他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三是要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加快形成城乡要素均衡配置格局。长期以来,农村各种要素单向由农村流入城市,造成农村严重“失血”,这个问题不解决,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发展就无从谈起。当前,城乡之间要素合理流动机制还存在缺陷。必须围绕强化要素供给,抓住关键环节,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体制机制障碍,推动城乡要素有序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积极引导城市人才、资本、技术下乡,激活乡村一池春水,汇聚乡村建设强大合力。

  四是要做好乡村人力资源开发这篇大文章。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要做好乡村人力资源开发这篇大文章,坚持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一起抓,两个轮子一起转,处理好“走出去”、“留下来”和“引回来”的关系。要建立有效激励机制,把有志于农业农村发展的各类人才“引回来”,让城里想为振兴乡村出钱出力的人在农村有为有位、成就事业,让那些想为家乡作贡献的各界人士能够找到参与乡村建设的渠道和平台,在振兴乡村中大展身手。

  (作者:韩俊,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

  

改革开放新时代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作者:王一鸣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是一个事关发展全局的重大判断,也是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选择。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最好的纪念办法就是将改革开放继续推向前进,为高质量发展开辟新的路径。高质量发展与经济发展新常态是一脉相承的。从新常态到高质量发展,可以说是更加强调主动变革,通过深化改革开放,推动经济发展摆脱原有路径,转向高质量发展的轨道。

  当前,转向高质量发展是一个十分紧迫同时也是十分艰难的过程,面临诸多前所未有的挑战。要坚持问题导向,针对影响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问题,进一步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一是确立竞争政策的基础性地位。要建立公平竞争制度,加强对新制定政策和法规的公平竞争审查,除了符合“例外规定”的领域,或者遇到特殊情况,都要以遵循竞争政策为基本原则。同时,通过立法明确竞争政策在经济政策体系中的基础地位。二是进一步完善产权制度。必须强化产权意识,清晰界定资产的使用权、收益权与转让权。健全以公平为核心的产权保护制度,形成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良好制度环境。三是探索赋予科研人员科技成果所有权。要推进科技成果初始权益分配改革,明确知识产权处置办法和科技成果分配比例,激发科研人员积极性,提高科技供给质量和效率。四是深化土地等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要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保障宅基地农户资格权和农民房屋财产权,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探索盘活利用农村闲置农房和宅基地,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五是推进环境监管制度改革。要优化环境监管方式,统筹推进包括排污许可证、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税、总量控制、排污权交易等监管工具调整。以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在线监测为抓手,为总量控制、环境税、排污权交易制度提供有效支撑。六是健全风险管理体制。加快金融机构公司治理改革,探索和试点股权激励,将薪酬体系与金融机构中长期利润和风险挂钩。完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分层次、多维度的征信数据,加快建立覆盖全面、标准统一、信息共享的金融业综合统计体系。七是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继续有序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逐步放开银行、证券、保险、医疗、养老、幼育、设计等领域的外资准入限制。全面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简化外资企业设立程序,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八是健全完善干部激励机制。在完善约束机制的基础上,探索各种有效激励方式,增强干部干事创业的动力和热情,提高不作为的风险和成本。完善容错纠错机制,科学界定官员容错免责的边界。完善督查问责机制,倒逼干部积极作为。

  (作者:王一鸣,系国务院研究发展中心副主任)

  

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作者:冯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历程向世人证明,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的实践探索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使我们对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有了新的认识飞跃和理论突破。

  改革开放的实践探索使我们认识到,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多样的,关键是要找到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就说过,过去搞民主革命,要适合中国的情况,走毛泽东同志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的情况,走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社会主义并没有定于一尊、一成不变的套路,只有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本国具体实际、历史文化传统、时代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才能把蓝图变为美好现实。”

  改革开放的实践探索使我们认识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党的基本路线必须长期坚持、永不动摇。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们党总结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经过长期探索得出的基本结论。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一次提出“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处于初级的阶段”。党的十三大报告首次系统地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至少需要一百年时间。至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那还需要更长得多的时间,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

  改革开放的实践探索使我们认识到,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会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三条重要原则,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实践的发展,我们对这三条基本原则的认识都有了重大变化和发展。党的十四大正式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创造性地提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把混合所有制经济看作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按劳分配的原则,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

  改革开放的实践探索使我们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改变。党的十九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目前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同时,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作者:冯俊,系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院务委员)

  

重要的是对改革开放做出创新性理论概括

作者:高培勇

  中国改革开放40年,恰恰契合中文语境中的“不惑之年”。作为理论工作者,最好的纪念方式,就是面向未来,对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作出科学严谨的理论概括。这种理论概括至少包括三个方面的要求:其一,要从改革开放的历史分析中得出结论,从总体上把握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历程,并理出一条清晰的逻辑线索;其二,要从浩如烟海的改革开放史料中提炼和揭示出其最基本、最直接、最核心、最实质的内容,从而准确而科学地再现这段历史;其三,要从改革开放实践的系统总结中研究和归纳各种经济现象背后的规律性,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概括出有规律性的新实践。

  当前,对改革开放做出创新性理论概括,是理论工作者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这种历史责任,源自四个方面的基本判断:

  判断之一:中国的改革开放离不开理论的支撑和推动,我们绝非误打误撞走到今天。习近平总书记去年5月17日致中国社会科学院建院40年的贺词中讲了这样一句话:“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探索。”也就是说,对于中国改革开放的系统总结,至少应有两个线索。一个线索是实践,另外一个线索就是理论。在成功的实践的背后,一定有成功的理论的支撑。

  判断之二:支撑和推动中国改革开放实践的理论源泉,既不可能从西方经济学那里照抄照搬,也不可能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那里照抄照搬。对此无需做过多的阐述,一个基本的事实是,在西方经济学的原产地,并没有取得类似如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经济成就。如果在原产地都不那么灵验,怎么可能在被我们照抄照搬之后就变得灵验了呢?另一个基本的事实是,在改革开放之前的中国,对于计划经济体制,我们曾有过长达30年的实践。在前苏联东欧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历史更长。但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前苏联东欧国家,均没有收获理想的效果。正是因为汲取了过去照抄照搬的教训,我们才能痛下决心、走改革开放之路。

  判断之三:从根本上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是有一系列只有根植于中国的特殊国情才能生成的特殊因素所推动的。这些特殊的因素只能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去总结、去挖掘。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的基本概括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立足中国实践,解决中国问题。也可以说,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成果所支撑的。

  判断之四:如果说改革开放40年的实践是成功的,那么,依据基本常识,一定是因为我们做对了什么。把这些做对了的东西总结出来,上升到规律层面加以认识,并做出理论概括,实际上就是中国经济学或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对世界的贡献。

  (作者:高培勇,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经济研究所所长)

  

不忘改革初心 牢记历史使命

作者:李君如

  以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仅仅40年时间,中国就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今天,“站起来”的中国人迎来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由此进入了新时代。中国发生这样历史性变化的内在逻辑是什么?与中国共产党领导改革开放的初心有什么关系?值得深入思考。

  纪念改革开放40年,就要铭记在这40年中发生的那些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并且深入研究和揭示这些大事之间的内在逻辑。第一件大事是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这场大讨论,使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由此推动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和全党工作重点的战略转移,这是第二件大事。在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的推动下,催生了第三件大事,即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完成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第四件大事,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和“三步走”发展战略、“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形成。第五件大事,是认识到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对外开放是我们的基本国策。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邓小平发表了著名的南方谈话,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十四大,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是第六件大事。面对新的实际推进现代化建设必须按照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办事。这样,就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这是第七件大事。党中央进一步提出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和始终不渝走中国和平发展道路,这是第八件大事。

  随着中国在改革开放中实现跨越式发展,离民族复兴越来越近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中国梦”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这是第九件大事。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第十件大事。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一带一路”倡议,是第十一件大事。

  改革开放进程中的十一件大事,贯穿于其中的逻辑,是与实事求是内在统一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从来都有两个相互联系的出发点:一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科学出发点;一是“一切从人民根本利益出发”的价值出发点。贯穿于改革开放这十一件大事中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把“一切从实际出发”同“一切从人民根本利益出发”包括以人民为中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和为世界人民作奉献,这两个出发点有机地统一了起来。总之,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推进的改革开放,有一个淳朴的“初心”。这就是:坚持解放思想、解放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为中国人民谋幸福;坚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坚持在和平发展道路上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各国人民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人类谋和平与发展。深刻认识我们不断推进改革开放的初心,可以帮助我们在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始终保持清醒,坚定不移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作者:李君如,系中央党校原副校长)

  

改革开放使我们重新认识马克思主义

作者:韩庆祥

  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到了应该全面深入总结改革开放经验的时候。总结应是全方位的,既可以侧重“个别”,从感性直观上进行总结,也可以侧重“特殊”,从知性经验上进行总结,还可以注重普遍,从理性思维上进行总结。我们应当着重从理性思维上,围绕“改革开放使我们重新认识了马克思主义”这一主题,进行总结。改革开放充分表明:马克思主义中对中国改革开放最管用最具有价值的最根本的方法,是坚持事实尺度和价值尺度统一,或坚持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的统一,这就把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呈现出来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品格,是既不忘初心、又继续前进,既坚守本质、又注重生成,既推进社会革命、又勇于自我革命,这就填补了过去我们理论研究的一个空白;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是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要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这就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品质;马克思主义根本的实践旨趣,是基于历史方位来确定奋斗目标和实现路径,这就把马克思主义内在的“潜在价值”充分发掘出来了;马克思主义具有真理性和道义性、人民性和人类性、符合规律性和富于创造性,这就显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马克思主义具有现代化意蕴,马克思主义仍是解决新时代中国问题不可超越的,这就充分证明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改革开放使我们重新认识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充分认识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以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一定意义上既是回归经典马克思主义原有逻辑的结果,也是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结果。回归经典马克思主义的内在逻辑很重要,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也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