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媒体

“身未动,心已远” 在慢生活街区感受诗意和烟火

慢生活街区入口

“好久不见”


岁月静好

人来人往

“我在义乌等你”

留住时光

“想你的风”

美好祝福

“趁热拿铁”

六月的义乌,马路上依旧是川流不息的车辆,街头是行色匆匆的路人。为了肩上的责任,为了心中的梦想,每个人都在前行的道路上不停努力。

然而,总有那么一刻,让都市快节奏生活的人们想要暂时停下脚步,在这座城市中找个地方,慢下来、静下来,体会一番“身未动、心已远”的感觉。

不妨去一趟老车站1970慢生活街区,感受诗意和烟火。

先到街头的咖啡小屋点一杯拿铁、一块生巧,坐在靠窗的位子上发着呆看夕阳西下,一旁小方桌上的茉莉花不时散发出淡淡的清香。待夜幕开启,出门后悠然踱步在逐渐喧嚣的街区,空气中弥漫着的烟火味让人顿生食欲。走进颇具异域风情的泰国餐厅,让甜美的服务员推荐几个特色吃食,没有喝酒应酬的负担,无需考虑餐桌礼仪,听着听不懂的歌曲,耳朵很闹,但心很静。

时光悠悠地走,日子缓缓地过,总有一个地方,可以让慢生活触手可及。

每个城市都有不一样的一面,各种建筑和风格或许都代表着城市的特征。在这里,属于老厂房的复古红砖与现代气息的霓虹灯交相辉映,碰撞出怀旧与新潮的色彩;静谧温暖的图书室与身边热闹狂欢的酒吧形成鲜明对比,昼夜交换着新天。

这就是老车站1970慢生活街区,文艺气息与烟火气息相互萦绕,技艺传承与商业经营相辅相成。行走其间,可以体味一把充满文化底蕴又悠舒惬意的市井生活。

老车站1970慢生活街区(也叫老车站1970文创园)位于城中北路西面、义乌老火车站区块,由老厂房二次开发而来,其前身是建于20世纪70年代的义乌起重机械厂,是义乌保留城市记忆的一个重要区块。把城市的记忆重新唤醒,也让这座城市的人们在疲惫时,可以放慢脚步感受城市发展变化带来的诸般美好。在不改变老厂房结构的前提下,该街区通过“修旧如旧”的理念对原有建筑进行修整,同时保留厂区内的相关古树和绿植。

早些年,义乌城区的商业综合体没有现在这么密集,走文艺范的特色私厨、休闲场所也没有现在这么多。老车站1970慢生活街区的出现,无疑吸引了众多目光。尤其周末,不少家庭会带上老人、孩子来这里走走逛逛,拍照留念。这里也一度成为义乌热门的休闲聚餐场所之一,主打原汁原味的西餐厅和外国友人常驻的酒吧更是吸引了一大批年轻人。

“有家做杭帮菜的餐厅生意非常火爆,包厢起码要提前一天预订,碰上节假日堂食都要叫号。”“以前,几乎每周都会去那儿走走逛逛。我的微信头像还是女儿当时在‘翅膀墙’那边的留影,当时她才上小学,现在都上大学了。”……对于曾经的盛景,不少市民记忆犹新。“当时也是义乌的网红打卡地,曾红极一时,节假日、周末和晚上的人流量都很可观。”

跨越“寒冬”迎春来

2020年至2022年期间,受大环境等相关因素的影响,这处曾红极一时的“网红打卡点”迎来了“寒冬期”:店铺转租的多了,读书会搁浅了……不止这些,多年承办的各类市集也受到了影响,临时被通知取消也是家常便饭,不知不觉来的人少了。

凛冽的寒冬终将过去,温暖的春天终归如约而至。

去年3月份的一个周末,记者曾走进老车站1970慢生活街区一探究竟。阳光倾洒的午后,依旧有些春寒料峭,在树影斑驳的梧桐树下,慵懒地斜靠在帆布椅上,面前的小茶几上摆放着两盘精致的糕点,手边的咖啡还冒着丝丝热气。不知不觉华灯初上,起来走进隔壁的音乐餐厅,点几个小菜,同周遭不少人一起在驻唱大叔的烟嗓老歌中回味过往。那种熟悉的感觉,仿佛又回来了。

借着市里全力服务经济复苏的东风,在稠城街道和车站社区的大力支持下,老车站1970慢生活街区将目光放在了打造日间经济与夜间经济相结合的新消费模式上,重启各类创意市集。之前创立的UV市集以“有趣、好玩”为谐音取名,吸引各类手工创意人、独立设计师、青年艺术家等化身市集摊主,传递美好生活理念,成为年轻人交流生活美学的栖息地。

为了引流,白天的“1970”将文艺浪漫贯彻到底,进驻当下火热的“城市露营”“围炉煮茶”,打造咖啡店里属于下午茶的氛围感,围绕年轻人的娱乐方式引入慢生活概念。不同于日间经济的文艺与浪漫,夜间经济主打的“烟火气”则聚焦餐饮与购物,通过推出“深夜食集”等举措,在美食上做足文章。

为了吸引更多人走进来、留下来、走了还想来,从入驻到运营,再到服务,园区内的40多家店铺,都在引导顾客从快节奏的生活中走出来,在慢中逛,在慢中消费。

以园区内一家曾以“快”为传统销售模式的中式糕点店为例,经营者一改常规的柜台糕点销售模式,把店铺外数十平方米的小院子充分利用起来,改成了茶座。“每天推出40款产品不限量免费品尝,推出‘糕饼茶’套餐,让顾客慢慢享受。”店员介绍说,他们还不定期举办糕饼制作技艺讲座、插花、茶艺培训、旗袍秀等活动。

“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时至今日,糕点店经营者的这句话仍让人记忆犹新。

热情的夏天来了

6月14日,义乌已经入梅,艳阳高照的室外有些闷热。下午3点30分左右,记者驱车来到老车站1970慢生活街区时,停车场所剩空位已没几个。

街区入口处,有两位戴着遮阳帽的游客正在看一旁的手绘地图做攻略。沿着主路往里走,穿西装、婚纱的新人在“我在义乌等你”的牌子下拍照。两旁的甜品店、咖啡店内,有几桌客人。一位老者牵着条憨态可掬的柯基犬,沿着树荫悠闲地漫步。

“一般来说,下午四点多人流量开始增多,节假日的话,这个时间会提早到上午10点。”从运营方处了解到,老车站1970慢生活街区今年上半年的客流量同比还是上升的,除了本地居民外,消费群体中还有不少慕名而来的外地游客、在义外商、新义乌人。“今年‘五一’假期,虽然下雨天居多,但街区的日平均客流量也有5000多人次。”

据了解,今年老车站1970慢生活街区加大文创业态引进力度。“五一”假期结束后,义乌首个相声社落地该街区。6月15日晚开启首场演出,现场座无虚席。

为了用特色增加吸引游客的核心竞争力,老车站1970慢生活街区较之前也做了些改变。在功能区块上,街区分为文旅消遣区、文创传承创新区、文艺教育培训区。其中,文旅消遣区主要由餐饮酒吧、高定服饰、创意小店三大板块构成,是街区发展夜间经济的重要区块。据了解,现在入驻的各类经营店铺有62家,以餐饮类居多。

唯有烟火气,最抚凡人心。义乌是座开放包容的“国际范”城市,老车站1970慢生活街区有多家外国餐厅,涉及土耳其、印度、泰国等异国菜系,吸引一些外国友人来尝尝“家乡的味道”,也让市民在家门口感受地道的异国美食。

为了助力老车站1970慢生活街区焕发生机,车站社区立足自身职能,全力做好相关服务等工作。“无论是商户,还是运营方,‘有事找社区’,我们会尽量去帮助解决。不能解决的,积极和相关部门、街道沟通协调。”车站社区党委书记王晨啸表示,去年以来,社区主要从政策、治理、服务三个方面给予街区大力支持。比如,社区联合街区成立“亲清小站”志愿服务队,共同推出“商家指数”“亲清指数”,做实商圈治理。

生活,一半诗意,一半烟火。人生总有起起落落,累了、倦了,不妨到这里走走停停,试着让自己慢下来、静下来。

全媒体记者 林晓燕 文/图